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发展 > 十一五"时期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会实现六大转型_砂技站_中国

十一五"时期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会实现六大转型_砂技站_中国

发表于  2014-11-12 23:42:17       

十一五"时期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会实现六大转型(121)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城市室主任叶裕民 

  1、大转型是城市化发展和城市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的转型。 

  2、第二大转型是城市化发展的速度的转型。 

  3、第三大转型是城市化本身的战略指导思想的转型。 

  4、第四大转型是人口流动结构的转型。 

  5、第五大转型是中国城市区域结构的转型。 

  6、第六大转型是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的转型。 

  通过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我认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大方向上会有一个重大转型,这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为重大的一次转型。从1978年到现在,我们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促进整个国家的发展,所有的事情几乎都是让位于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我们的经济确实得到了一个世界性的崛起,赢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来说,经济和社会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在经济增长的过程当中,社会矛盾积累到很大的程度,势必会反过来限制影响经济的发展。我觉得我国十一五期间一个非常大的转型就是开始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了社会的文明的建设,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而且可以把经济速度适度地放慢一些,追求一种健康的经济发展,把这个想法提到了一个战略的角度来思考,而且作为一个未来时期的国家战略来转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可喜可贺的现象。它将为未来时期中国的平稳发展,为整个十多亿中华公民的福利水平的提高,为减少社会冲突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宏观背景和宏观指向。这是我对《建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解。 

  我想未来中国在十一五期间,城市化的发展可能会实现这六大转型: 

  转型之一:基本指导思想的转型 

  个转型是我们的城市化发展和城市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的转型。主要表现为由原来主要追求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数量的增加,转向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我认为前一段时间中国的城市化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我们被化的不是一个完全人格的人,我们所需要的只是农村的廉价劳动力,对于那些从农村进入城市打工的人的整个人格,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尊重,更不要说依附于他们之上的孩子、老人,他们的家属,更没有进来相应地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所以实际上我们的城市化只是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他在这个城市里边确确实实地存在,从事着非农产业劳动,但是连他自己本身也没有城市化。他虽然在你这里居住,但是城市没有给他任何居住条件,没有享受到城市的教育和培训的公共服务,属于城市的边缘的阶层,所以没有基本的生存条件。他只能到周边的农村去租农民的房子,而那个房子又被我们的政府宣布为非法住宅,所以他们长期居住在一个非法的环境当中,我觉得这是个非常重大的社会事件。 

  中国的城市发展在很早的时候就非常辉煌,可是这种辉煌常常毁于社会动乱。一个社会动乱一场战争,把积累了几十年几百年的文明毁于一旦。国民生存的状态如果不能得到一个根本的改变,我们可能会为此付出成本,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避免。 

  我们重要的一个转型,也是具有决定性的转型,是我们基本指导思想的转型,在具体的城市化的过程中,可能会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可以实现基本无障碍的接收农村孩子入学。 

  第二能够强化对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全面的培训,同时建立一个公平的劳动力的流动市场。 

  第三,就是要逐步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进入城市的农村居民纳入到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第四,应该逐步建立面向全体国民的城市公共住宅制度,而不只是面向本地居民的公共住宅制度。原则上应该将流动人口纳入到公共住宅的服务范围内。 

  第五,我们的城市规划需要全面考虑流动人口对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 

  转型之二:城市化发展速度的转型 

  第二个转型是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将会由快速增长转向持续稳定的增长,绝对增速会有所减缓。1996年到2003年,我们的城市化平均增长速度是1.44%,2003年到2004年开始下降到1.3%。2004年的资料显示已经开始下降,十一五期间可能0.8到1%左右,我估计可能是这样一个速度。城市化增长的速度下降是两个含义:一是城市化还会持续扩展,还会增长,但是增速会下降。有两个原因:我们的流动人口的增长速度会趋于减缓。因为我们前面整个20年来的城市化,主要是以前几乎数百年都没有这个城市化的过程,所以对农村的半中老年、中年和青年的各个年龄段都有吸引力,现在高年龄段的流动已经基本上趋于尾声了,以后进入城市的人主要是新增劳动力。人口的绝对流动数量会有所减缓。第二个原因是由于我们前8年的城镇化速度与"五普"期间新增的6900万流动人口是有关系的。把这个6900万分摊到1996年以来的城市化速度中,使得这个期间城市化速度大为增长。在未来,"五普"的资料消耗完了以后,它就会回到原位。 

  转型之三:战略指导思想的转型 

  第三个转型是城市化本身的战略指导思想会发生一个重大转型。我们将与建设新兴工业化发展相适应,谋求以城市群和城市化地区为依托,以城市为主体,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道路,同时要重视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提高。 

  转型之四:人口流动结构的转型 

  第四个转型是人口流动结构由单一的劳动力流动为主向以家庭流动为主转化,带眷系数会提高。下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的不仅是劳动力,也包括他们的家属进入城市。 

  转型之五:区域格局的转型 

  第五个转型是中国城市化的地区格局 

  将呈现部分的变化。这个变化首先表现在流动人口的迁移距离上。在十五期间我们的迁移距离大概是近邻迁移,占35%左右;然后是中程迁移,指省内跨县市之间的迁移,占25%左右,30.1%左右属于远程跨省 

  迁移。未来时期,随着我们城市化管理的转型,随着带眷系数的提高,远程迁移的比例会适度增加,而且随着城市群战略的落实,一系列具有全国意义的城市群的兴起,跨省的迁移比例会提高。其次,中程迁移的比例也会提高,短程迁移的比例会下降。 

  转型之六:城乡差距的转型 

  第六个大的转型就是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将得到一个根本性的扭转。我们首先将减少这种扩大的速度,而后逐渐减少这种U型的往回的倒走,然后减少城乡之间的这种差距,这又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需要做的就是做好信息工业化,推进非农产业就业的扩张,然后减少农民,使农民进入城市,要改革我们的一系列的制度,让他能够带眷过来,这些一起都可以作为农业规模经营的前提。只有农业规模经营了,农民才会去学技术。我种100亩地我去学技术,我种半亩地我为什么要去学技术呢?技术推进,规模经营,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小城镇转型到位,公共服务提供到位,我想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曙光也就到来了。

 

[来自:中华建筑报]